——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回眸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扛稳扛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重任,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全力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在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担当作为、奋勇争先,奋力打好打赢四平经济攻坚战、荣誉保卫战,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多彩画卷。
一、构建产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基石。我市践行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深度挖掘各地资源优势,精心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梨树县聚焦玉米、肉牛、生猪、蛋鸡、蔬菜等支柱产业;伊通大力发展黄牛、梅花鹿、林果、中药材、花卉等重点产业;双辽市着力推进杂粮杂豆、花生、优质牧草、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铁东区与铁西区则以草莓、果蔬、农产品加工为亮点,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优化全产业链,建设养殖基地。铁东区大力扶持畜禽养殖业,现已备案的肉牛养殖场10家,新增肉牛养殖规模户13家,散养户1700余户。目前,全区现有饲料加工企业4家,肉牛定点屠宰企业1家,年可屠宰量约0.3万头,集自有牧场、零售加餐饮服务经营为一体的“牧鼎牛”特色肉牛品牌1个,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9万头。梅花鹿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吉林鹿司令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3个建设项目,成功纳入吉林省2024年梅花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081万元。2024年全区梅花鹿饲养量达到10052(只),同比增长64.7%。现有梅花鹿养殖场(户)34家。山门镇塔山村党总支利用村“四荒”地,建设养殖基地2万平方米,创新生态养殖方法,涵盖肉牛养殖、光伏发电、生态养鸡等产业项目,初步构建起“秸秆喂牛——牛粪养殖蚯蚓——蚯蚓喂鸡(溜达鸡)——鸡生蛋(蚯蚓鸡蛋)”的“五统一”生态养殖模式。
二、向科技要产量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全市着力破解粮食生产“靠天吃饭”桎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一体应用,多打粮、打好粮,努力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四平粮”。2024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83.14万亩,同比增加3.64万亩,增幅为0.41%;粮食单产达到1109.9斤/亩,同比提高16.8斤/亩,稳居全省粮食单产第1位;粮食总产达到98.02亿斤,同比增加1.88亿斤,增幅为1.96%,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持续加强黑土地保护。坚持治理、保护、利用一体发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共94.7万亩,全省唯一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落户四平。目前,全市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7等,比全省平均高0.69个等级,比全国平均高0.99个等级。
创新打造“梨树模式”。探索出一系列适应山区、丘陵、低洼易涝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黑土地保护创新技术,形成了更加节本增效的“4+X”新模式,全市“梨树模式”推广面积从2020年的366万亩发展到2024年的623万亩,实现适宜地区全覆盖,“梨树模式”升级版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打通农田排涝连心渠。持续打响沟渠治理攻坚战、保卫战,坚持以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整治沟渠,2024年全市整治“四沟四渠”3087公里,三年来共整治疏通沟渠25191公里,有效破解了沟渠“缺、断、浅、堵”问题,打通了涝区排水系统。2024年东北农田沟渠整治防洪涝集中调研活动在四平市举办,为全国农田沟渠整治提供了“四平方案”。
配套高产先进体系。深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推广主导品种54个,实用主推技术9项,良种覆盖率实现100%。培育双辽水稻、梨树玉米、伊通玉米3个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等重大增产技术3806万亩次。加快建设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以上,基本实现适宜地块100%机械化。
三、向特色要质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全市持续做优农业供给体系,聚焦农业有产量、没效益问题,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格局,开创了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延伸畜牧链条。打造畜禽产业融合集群,加快建设梨树百万头生猪、梨伊百万头肉牛、双辽百万只肉羊、梨树千万只肉禽、四伊十万只梅花鹿“五大养殖带”,全市畜禽总饲养量发展到9506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发展到95.23万吨。畜牧生产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发展棚膜经济。打造梨树全域、伊通环长、市区周边棚膜示范区,以东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为重点,以梨树县霍家店蔬菜交易市场为补充,构建集种储销于一体的蔬菜产业体系,打造东北地区蔬菜配送中心节点,2024年新建棚膜面积4395.2亩、规模棚膜园区4个,全市棚膜面积发展到5.8万亩。
做强玉米产业。全力做强“一街、两园、百企”玉米产业载体,大力实施“玉米主食化”战略,组建四平优质玉米产品产销联盟,成功建设全国首条玉米产业主题商业街,全市鲜食玉米年加工能力由2021年的3000万棒提升到目前的4亿棒,实现了“从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的精彩蝶变。
打造品牌矩阵。深入实施品牌强农、绿色强农战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矩阵,持续做强“平地生香”“伊鹿高鸽”等区域公用品牌,“平地生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达到87家,涵盖七大类近千种优质农产品,壮大联农带富领头雁。
四、向规模向效益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完善农业生产关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化大农业“领头雁”。
强化示范带动。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体系,做强示范经营主体底座,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623个,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5403个,有23个农民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百强示范社”。
强化规模经营。通过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壮大适度规模经营,打造集中连片、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场,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711.14万亩,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
强化优质服务。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三年行动,通过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政府购买记账服务,落实资金奖补项目等方式,助推新型主体开展生产托管、土地入股、带地入社等类型合作,有力推动全市农民合作经营走上健康轨道。
五、建设美丽乡村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我市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实施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梯次打造“千村美丽”“百村示范”“吉乡农创园”等不同载体类型的乡村,走出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乡村处处升腾着创新创造、奋发向上的活力,展现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喜人画面。
接续推进“千村美丽”。接续打造美丽乡村。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原则,2024年创建“千村美丽”村86个,共谋划项目29个,总投资约9100万元。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夏秋、冬季集中整治攻坚战,持续保持对75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累计动员干部群众13.33万人次,动用各种车辆、机械17.55万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5.52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6.94万吨,清理村内沟渠6114公里,整治农户庭院11.81万个,拆除残垣断壁99个。
着力打造“百村示范”。22个“百村示范”村共谋划一般债项目18个,投入一般债资金约2.19亿元。双辽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投入、集体运营、群众参与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双辽市百禄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先行一步,获得国家美丽休闲乡村、文明村、5A级吉林省景区村等称号。通过百禄乐活小镇一个点,辐射扩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带动农民共同富裕。通过经营儿童乐园、垂钓园、研学基地等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实行单项租赁经营,将特色民宿、餐厅、特色小食街等租赁给村民或第三方合作经营,现已发展到30多家农户和个体业主参与。铁东区石岭镇塔子沟村依托塔子山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塔子沟村电商直播平台,让农产品销售搭上“网络快车”,实现“站点变网点、产品变商品、找单变订单”三个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重点培育“吉乡农创园”。打造“吉乡农创园”,与省属高校结对共建,在特色产业发展、主体形象设计、实训实践基地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产业发展、品牌打造、乡村善治三升级,进一步打造具有四平特色的标杆村、样板村。铁西区依托丛泉湖的区位优势和自然风光,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东北民俗文化,融合老边岗长城文化资源,打造环丛泉湖旅游度假区,为游客打造了可以沉浸式体验游玩的“有点田”共享农庄。
大力开展“示范创建+”。打造“示范创建+肉牛养殖”“示范创建+农旅融合”“示范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创建+数字乡村”等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村。双辽市百禄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梨树县八里庙村、铁东区塔子沟村被评为省级红色旅游示范村,双辽市茂林镇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双辽市金良村被评为吉林美丽休闲乡村,伊通满族自治县五四村被评为吉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梨树县八里庙村因地制宜探索推出“家庭农场”“生态农场”等特色产业项目,走出一条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的“八里模式”。“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吉林省美丽乡村先进村”等荣誉更是对“八里模式”的肯定和鼓励。
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劳作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