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   四平市人民政府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省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重点专题>>农村和城镇化发展

四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12-30 13:44   来源:吉林日报
农村人居环境大变迁

  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本质上是改变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堪称世上最难办的事情之一。如今,“最难办的事情”四平办了,而且办得风生水起,气势恢宏。

  看看这一组数字:近3年来,全市有53个乡镇、755个村开展了以“五清、十建、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全市累计清柴草垛103.9万立方米,清垃圾151.8万立方米,清粪堆94.1万立方米,清路障77.8万延长米,清边沟135.4万延长米;新建硬面化道路232.3公里,建排水沟24.1万延长米,建围墙或栅栏24.5万延长米;建垃圾收集场点1300个,建无害化卫生厕所4895个;建畜禽养殖小区148个,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341个;建标准化科学储粮仓10667个,建沼气池359个;绿化植树1011.5万株,美化栽花5.04万株,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883盏。全市有3个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美丽乡村,35个村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41个村跨入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行列。

  “系统化措施”主导系统工程

  四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整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10年开始,四平以“系统化措施”形成“四力”,推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这一系统工程,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明确责任形成领导力。四平市成立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书记、市长挂帅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第一线,在落实上亲力亲为,不断放大工作信号,做到镜头不换、焦点不变。同时注重以典型开路,以点带面。蔡家村是一个以高效种植业、精品牧业和运输业为经济主体的村,农村环境整治起步早,被推为全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每个村民小组都建有垃圾清运点,由“专车”统一回填,消除了裸露垃圾;设立保洁人员,每天定时定点清扫,确保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在蔡家村的辐射下,“邻居”马家村奋起直追,全村两年争取到各类投入780万元,修水泥路、建围墙,栽种花草树木,村容村貌迅速改观。而随着马家村接续发挥辐射作用,助推四平市完成了102线沿线村屯环境的整体整治。

  整合行政资源形成执行力。领导包村、部门挂联,把行政推动力量整合起来。市、县(区)两级四套班子和机关部门,全部挂联到村、屯,承担起督查、指导、帮扶三大职责,不仅帮助出谋划策,而且给予资金、物资、项目支持。今年以来,27位市级领导累计到村屯现场办公87次,帮助解决村部建设、道路修建、桥涵治理等实际问题28个,落实帮扶资金502万元。

  强化督查形成推动力。由市农委牵头,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新闻媒体组成联合督查组,坚持每月深入实地明察暗访,督查结果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通报,发现问题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继续脏乱差的乡镇坚决挂“黑牌”,由主要领导在电视上公开表态,工作不力、群众反响强烈的进行组织处理。5年来,有22个乡镇和村分别被挂起“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单位”牌匾,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激励主体释放内生动力。以奖代补,激励先进,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市直和县(市)区普遍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目录,明确提出不搞平均摊派,先干的先补、多干的多补、不干的坚决不补;干好的奖,出彩的重奖,穷于应付的坚决不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有的村民看到周边村热火朝天搞建设,联名催促本村干部争取政策。

  点线面架构新格局

  村屯数量多、面积大,基础条件和发展状况不一致,根据这样的情况,四平不依靠一种模式、不指定一种标准、不要求一样时序,采取攻点、连线、抓面的办法,各显其能,突出差异化建设。

  统筹打造样板村群。全市打破区域界限,统筹打造了102线、梨十线、四桑线、公伊线、伊范线、伊磐线、长郑线、郑茂线、四叶线、303线计10个样板村群,形成了“以线促点、以点带面、以面连线”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重点推进了“一核三带”中“核”内以山门镇、叶赫镇、石岭镇为重点的样板镇群;“长平带”以十家堡镇、郭家店镇、蔡家镇为重点的样板镇群;“长郑带”以榆树台镇、孤家子镇、双山镇为重点的样板镇群;公伊线以黄岭子镇、靠山镇、大孤山镇、伊通镇为重点的4个样板镇群建设。其中在长郑带上整合打造了双辽市、辽河农垦管理区以省级示范村勃山、五棵、玉尺、绿野为主线,辐射带动一镇一街两个农场近10个沿线村的样板村群;在环四梨带统筹打造以中国魅力乡村梨树县霍家店村和第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村铁西区平西乡灌子洞村、团山子村为辐射,带动四梨大街与梨十线间梨树县十家堡镇铁岭窝堡村、梨树镇泉眼沟村、东平安村和铁西区平西乡西八大村、任家村共同发展的样板村群。通过形成连线、成片、扩面的样板示范效应,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对村庄聚落形态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突出乡情美景和田园风貌,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生态化”。伊通县河源镇保南村,依山傍水,风光秀美。他们在整治中“不劈山、不砍树、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重点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环水型绿色村庄,保持了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位于国、省道、高速公路和县(市)区域内主要通道两侧的村,突出“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侧重道路、排水设施、农房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个性化”。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马家村,聚落整齐,街巷呈“井”字型,他们突出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乱搭乱建,统一开展院落风貌整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井”字亮点。

  城区、开发区周边及镇区所在村,突出城乡统筹,接受基础设施辐射、衔接社区管理,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一体化”。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任家村、西八大村,位于“四梨同城化”节点,区位优势明显。他们在整治中主动接受城市辐射,衔接社区管理,突出绿化、美化、亮化和改水、改厕、改厨,努力打造城市的“后花园”。

  团山子村先后投入576万元,修建水泥路15公里,修排水沟5300延长米,铺彩砖8600平方米。全村植片林550亩,三北四期、五期工程植树造林180亩,栽植观赏树8200株、花卉8万株,全村有6个屯被授予省级“村屯绿化示范屯”称号。安装沼气145户,安装节能环保灶台50个。建立了一站式办公大厅,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低保、社保、新农保、上户口,警务室、老人日间照料室一并运行。村部设有图书室、文化室、科技室、广播室、远程教育学校、乒乓球室和电子阅览室,村里还组建了篮球队、秧歌队、舞蹈队。

  对于面广量大的纵深村、薄弱村,突出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重点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清理乱堆乱放,体现环境整治的“全面化”。全市381个纵深村、薄弱村,普遍开展了以“干净起来、整洁起来”为目标的清垃圾、清粪堆、清边沟、清路障、清柴草垛“五清”行动。

  经过分类整治和有序推进,全市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

  民主方式撬动民力

  四平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中,找准问题,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条不紊地加以推进。

  立足长远,用规划保证整体性、系统化。对历史欠账多、经济条件差、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尚未改善的村庄,主要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村屯道路硬化、排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对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主要以垃圾和污水处理、柴草垛堆放、农家院落风貌整治、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以及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城镇郊区和交通便利的村庄,则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垃圾。

  明确投资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012年开始,市、县(区)两级财政普遍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扶持资金制度,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今年以来,市本级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1525万元,县(区)财政投入5872万元。

  确立建设主体,激活内生动力。铁东区叶赫满族自治镇营盘村总结出“三步代入法”。

  第一步是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激活农民的潜在愿望。

  营盘村大山河屯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干部一改过去的做法,把农民出行需要放第一位,优先选择在各个路口安装。虽然没有形成风景线,却照亮了农民回家的路,更照亮了农民爱家的心。

  大山河屯西出口,原来垃圾堆积成山,畜禽粪便随处可见。村委会首先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作为环境整治的主攻方向,得到农民的支持和响应。建设期间,屯中不少外出打工的石瓦匠,纷纷返回屯里参与建设,原计划投入100多万元的项目,政府部门只投入40万元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二步是把环境整治项目决策权交给农民,用民主方式撬动民力。

  整治哪些项目、整治达到的标准、整治资金如何筹集、整治工作怎么实施,都交给农民讨论确定。大山河屯80%的农户庭院围墙都年久失修,有的已经东倒西歪。统一扒倒重建,钱从哪里来?村委会主任刘先聪先是定出原则:兼顾农民的承受能力与实际需要,不搞整齐划一,自己扒、自己建,由村里补助水泥、沙子,统一粉刷涂料。原则确定后,村干部挨家挨户说明政策,反复动员。村民赵富家的墙院最长,东、南两面有100多延长米,一直打算靠集体统一拨建。经过村委会耐心做工作,赵富不再等靠,立马拆旧墙、建新墙,自己仅花了3000多元。今年8月,大山河屯打响墙院突击战,村民纷纷动工,整个屯子成了建设工地。

  第三步是用实实在在的办法保持农民参与整治的热情,防止前清后乱。

  大山河屯制定了屯规民约,划定各家各户卫生保洁区,每户发一把扫帚,实行“门前三包”,常年保洁。通过定人员、定工资、定职责、定奖惩的“四定”管理模式,建立了常年保洁队伍,每户每年缴费24元,连同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一起,作为保洁人员的工资。

  营盘村的干部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而是农民自己过日子需要的。所以,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得是农民认可的,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环境整治的主力军,实现从“阻力”到“推力”、从“看”到“干”的转变。

  创新机制保常态

  四平创新机制,坚持激励、整合、引导、监督多管齐下,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推进。

  完善联动机制。明确市、县(区)政府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农业行政部门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牵头部门,做到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预算、工作制度“四落实”。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和包保责任,强化统筹协调、督办督查职能,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部门包村、干部进村实地帮扶制度,要求相关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动农民参与建设。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打造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留下一支不走的宜居村庄建设工作队,在机制上变“等靠”为“自强”。

  完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农民自助的投入机制。明确“五个一点”(各级财政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资金筹措办法,既不单纯依靠一家一户,也不单纯依靠一村一乡,更不单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加大财政投入,2014年,四平市财政拿出2350万元设立新农村专项资金,各县区也设立了新农村专项资金,梨树县1000万元,伊通县200万元,双辽市300万元,铁东区550万元,铁西区13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投入达到5700万元,是上年的2.9倍。整合项目投入,积极争取林业、水利、环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县级财政统一拨付,每年为环境建设解决资金近1.6亿元;结对帮扶投入,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结对共建”,“一村一企联建帮扶”,落实帮扶资金4292万元。调动农民投入,采取财政项目奖补和“一事一议”奖励政策,调动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3.5亿元。

  佘家村探索出三种筹资渠道:一是深挖内部潜力。通过村集体土地公开竞标发包、林地流转和集体资产出租联办企业等形式,每年可支配收入7万元。二是全力争取项目奖励。紧紧抓住“以奖代补”政策,积极争取新农村试点资金扶持和市、区“以奖代补”项目资金。通过全村的努力,两年来,累计获得各级奖励扶持资金200多万元。三是借助外力帮扶。通过积极协调,先后得到驻村的四平水利加压泵站以及区农林水利局等部门的赞助,共争取帮扶款物折合现金30多万元。

  佘家村把筹集来的这些钱算计着花、省着花、公开透明地花,一笔一笔都用在了刀刃上。全村新建4个文体广场,总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有以篮球场和户外体育器材为主的健身区,以假山、喷泉、花卉为主的美化区,以凉亭、甬路、草坪为主的休闲区,让农民也享受到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铺设水泥路12.8公里,新建桥涵6座;安装村屯路灯60盏;新建花坛6座,栽种各种鲜花2600株;栽植村屯公路绿化树1500棵,种植公路花卉4000延长米;采取村补贴、农户配套的方式措筹15万元,改造农户院墙墙体1000延长米,统一样式、统一大门、统一高度。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文体设施,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他们说,垃圾运走了,文体广场建成了,好环境让身体健康了,我们的村庄也变得更美丽了。

  完善激励机制。人居环境一时变好相对容易,长久保持却显艰难。如何让良好环境成为新常态。四平坚持把看得见的环境与看不见的意识同步建设,以激励机制培育健康心理,以健康心理促成环境长效。

  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468户农户全部参评挂牌,获得八颗星以上的农户达到93%,其中,十颗星户占比34%,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整洁村。

  伊通县营城子镇四间村、双辽市双山镇玉尺村,广泛发动农民制定村规民约,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突击整治、应付检查,前清后乱、过期反弹的状况。

  铁东区叶赫满族自治镇营盘村采取自报公议方式,开展“干净人家”评选活动,谁家最干净,就在谁家门前挂上印有“干净人家”标志的大红灯笼。大红灯笼既是荣誉也是警示,对保持家庭和公共环境起了大作用——树荫下、庭院旁,人们纳凉聊天的地方,不知不觉增添了几个烟灰缸;小孩儿经常把糖纸攥在手里,不好意思丢在街路上;每天清晨,家家户户都有人出来扫门前街路;秋收时,谁家把玉米秆掉在路上都要回头捡起来……村民刘军的小孙子因为自己家没有挂上大红灯笼,整天问奶奶差在哪儿,有人逗他说,就差在你那玩具到处乱摆,小孙子听后马上就把玩具收拾起来。有的村民讲,大红灯笼代表着门风,门风好,为儿子娶媳妇都容易。有的人家因为没有得到大红灯笼,小孩就哭喊着让父母打扫房间,清扫庭院。村干部讲,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子是农民道义中的“首席”,有针对性地开展载体活动,很容易形成农村社会的良俗新约。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