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2月,四平市分别与通辽市、铁岭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起,我市着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兼顾两市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区域技术共享平台、共同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建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等六个方面展开务实合作,全面加强辽、黑、蒙三省对接合作,跨省合作工作持续发展。
(一)全面加强与辽、黑、蒙三省开放合作
共同把握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聚力“辽、黑、蒙”三省区域开放合作。一是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依托四平在换热器、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基础,推动四平换热器产业与昌图换热器产业园区、四平吉运专用车与铁岭比克动力电池合作开发,加强省际联动、市级互动,与铁岭市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换热器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构建两地抱团取暖、抱团振兴、抱团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二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产业基础,天宇冷却设备、明拓汽车配件、华远环保设备、旭正节能环保等一批公司在四平和铁岭两地开发区分别投资建厂,为两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引擎。四平康达农用机械集团向黑龙江省年销售播种机1000余台。谋划1000公顷订单糯玉米种植及速冻加工建设、四平君汇集团在通辽市建设为加油站配套服务的商贸综合体、双辽市与黑龙江省安达市延伸双辽氯和精细化工产业链条等项目,为后续开放合作积蓄后劲。
(二)全面加强“辽、吉、蒙”三省共同治理辽河流域
生态合作保护是“辽、黑、蒙”三省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把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作为“辽、吉、蒙”三省合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朝鲁书记“提高认识,下定决心,彻底改善东辽河水质”要求,严密部署、全力攻坚,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抓手,补短板、还旧账、增后劲,着眼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兼顾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制定实施了四平市《落实水污染综合整治联合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中办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2018-2035年)》等11份文件,科学谋划、反复论证、多次调整,明确了辽河治理思路,统筹做好城市内源、工业点源、农村面源、饮用水源、修复生态、打击违法六篇治水文章,构建了系统化、长效化环境治理体系,推动辽河流域水质不断改善。2019年1-6月份,我市重点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东辽河四双大桥断面(四平与通辽)水质为三类,为下游通辽市水环境生态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招苏台河六家子断面、条子河林家断面(四平与铁岭)水质为四类,为下游铁岭市保护辽河流域水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我市域内三个省级断面水质均同比提升2个类别,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打了一场生态治理翻身仗。同时,拥有历史传说女真部落发源地——叶赫河,发源于四平市石岭镇十里堡村小桥屯,流经叶赫镇转山湖水库流至铁岭市莲花乡。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叶赫河、山门河等源头河流河长制,各级河长巡河常态化,清河行动落地见效,为下游铁岭市水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加强“辽、蒙”两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紧紧抓住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点投向,以确保高效畅通为出发点,重点解决消除断头路和瓶颈路段,着力推进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多式联运,圆满完成集双高速公路四平段征拆任务,共计25.3公里,征拆房屋1176户,征拆资金6.2亿元。同时,联合通辽市谋划推进国道绥沈公路(G203)服先桥至金宝屯段建设项目,联合铁岭市推进“102”国道开原—昌图—四平段改造提升工程,将现有的双向2车道,提升为双向4车道。
(四)全面加强“辽、黑、蒙”三省旅游开发
四平市分别与铁岭市和通辽市成功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本着优势互补、效益兼顾、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四平与通辽、四平与铁岭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结合三地旅游不同文化特色,推进三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四平市成功举办“满族文化旅游节”,邀请铁岭、通辽两地旅游企业来平参会。截止目前,四平市接待旅游500.8万人次,预计全年接待旅游550万人次。其中接待辽、黑、蒙两省游客达到200.3万人次。11月16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率吉林省经贸交流代表团赴黑龙江省开展经贸活动,同时在哈尔滨市开展文旅主题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为了深化吉黑两省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四平市旅游推介团在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四平独特的满族民俗旅游产品,其中满娃、八旗兵等工艺品受到在场嘉宾的关注和喜爱,让嘉宾全方位、多角度感受四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让美丽的哈尔滨游客更深入的了解四平,提高了四平旅游的知名度。
(五)全面加强“辽、黑、蒙”三省产业合作
四平市紧紧抓住吉辽、吉蒙战略合作的有利契机,借力“辽、黑、蒙”三省,放眼辽蒙两省,对标产业转移,瞄准市场潜力,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两年来先后成功引进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类项目47个,总投资146.02亿元,到位资金56.9亿元,其中:引进辽宁省项目38项,总投资133.82亿元,到位资金49.47亿元;引进黑龙江省项目7个,总投资5.6亿元,到位资金3.6亿元;引进内蒙古自治区项目2项,总投资6.6亿元,到位资金3.75亿元。大连万达、“满乡风情.七彩伊通”田园综合体、红开区资生堂医养综合体、双辽市工业污水处理厂、伊通金华远物流园、红开区吉邦农业机械、玺泷明都城市综合体、美联热工与大连优力特换热设备合作开发、黑龙江中顺建设创客园、伊通荣锦再生能源等一批项目落户四平。国家级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与辽宁省营口港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内陆城市借港出海。
(六)全面加强“辽、黑、蒙”三省平台对接
纵深推进合作,关键是有效搭建平台。一是搭建四平发展大会平台。以“聚乡情,共享新机遇;凝共识,开创新未来”为主题召开四平市发展大会,我们邀请大连装备、大连重工、辽宁沟帮子懒媳妇食品等辽宁省企业家来平参会。尤其是结合“辽、黑、蒙”三省区域合作,邀请铁岭市辽宁北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继云率队来平参加四平发展大会,并认真组织专人与企业对接,推介四平,吸引来平投资兴业。二是借助东北亚博览会平台。精心筹备、广邀客商、深入对接,进一步扩大了四平的客商资源和人脉朋友圈,总投资1.2亿元的辽宁耘垦牧业集团四平耘慧种养及深加工循环产业链项目落户四平市梨树县。深入洽谈对接了铁东区与内蒙古兴安盟京兴华粮业有限公司塔山医养结合养老项目。
(七)全面加强“辽、黑、蒙”三省互鉴互学
一是借鉴“飞地经济”新模式。借鉴辽宁省《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四类13项政策,四平市研究制定“飞地经济”实施方案,6月4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强带队专程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汇报“飞地经济”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推进措施和路径。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以土地指标作价入股为突破口,吸引域外发达省份城市在四平做土地整理、农业开发的“飞地项目”。四平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金华经济开发区成功签约开发共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平台,探索共建开发区“飞地经济”新模式。二是借鉴“最多跑一次”改革。借鉴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先进经验,成功打造吉林省唯一“无差别全科受理”政务大厅,高标准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累计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2781项,创新打造“无差别全科受理”全国领先审批模式,审批效率提高30%以上,四平成为全省首家政务服务事项和运行数据与国家平台对接城市。创新打造“跑一次没办成投诉代办”等机制,“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名列前茅,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综窗”改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下步,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加快推动四平与三省之间区域合作全面发展、全方位振兴,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