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   四平市人民政府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省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重点专题>>发展规划

四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03-24 09:35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启动“改革引擎”,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步履铿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蓝图。按照时间表,这些改革任务要在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从现在到2029年,落实时间正好覆盖“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和“十五五”规划实施的前四年。因此,“十四五”的收官,“十五五”的谋划,显得尤为重要。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2024年8月,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次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要把改革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何为重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中,“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等都指向了经济体制改革。

  在改革全局中,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全局性影响的。

  比如,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规则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

  今年年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向社会公布,综合施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此外,记者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抓紧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加快启动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推动打通断头路、跨省航道主要瓶颈;推动在更大范围实现公积金异地取用、社保卡异地激活使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提高行政执法规范性。同时,加大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线索的核查、整改和通报力度,促进以查促改、以案促治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日前在署名文章《干字当头 奋发有为 扎实推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中提到,下一步,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深入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方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承上启下的一年。能否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对实现“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至关重要。

  2023年底,“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如国有经济布局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

  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出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今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收官之年。2月18日-19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深入研究形势、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切实增强主业实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一系列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政策举措持续落地,民营经济迎来更好发展环境。2月24日,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这是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第二次提请审议,上一次审议是在2024年12月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能在连续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可见其进程之快且共识强烈,体现出这项标志性改革举措的重大意义。

  据了解,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进一步体现党中央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要求;增加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法治保障相关内容;增加相关规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 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民生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明确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有专家表示,作为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衔接,“十五五”规划要紧紧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牛鼻子”,把主要精力、资源等投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202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了2024年第一批、二批“十五五”研究课题征集公告,公开征集多次提及“十五五”时期的发展预判和规划举措,聚焦了我国中长期发展中前瞻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国家研究重点的指导下,各省市也陆续开始“十五五”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国家和各地政府选题情况来看,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科技革命、教育科技人才、“双碳”、民营经济、人口发展等议题是“十五五”期间关注的重点。

  从生产力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毫无疑问,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升级,将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任务之一。科技创新将继续被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五年规划,既是国之大计,也承载着百姓的生活点滴。“十五五”规划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