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避事平生耻
——劝君莫做太平官
洪昌兄:
闻说履新赴任县长,本当恭贺,后又闻急火攻心,谓本县农村信用社债台高筑,前任尸位素餐,公园改造项目停滞不前,要吃掉很大一部分城市建设资金,企业天天上访。兄本踌躇满志要干一番事业,却蒙当头一棒,颇有意兴阑珊、灰心丧气之意,声言“谁的孩子谁抱走”“新任不管上任事”。故不揣冒昧,妄议古今,聊进几句逆耳忠言。
“新官不问旧事”是换届之际容易出现的痼疾,在基层尤其普遍。一些新官上任喜烧“三把火”,强调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这本无可厚非。但少数新官大搞政绩工程,一味标新立异,随意推翻前任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在思路、人员、措施上急不可耐地贴上个人标签。如此“规随官迁”,其实就是“朝令夕改”,发展思路不连贯,必然导致短期行为频发,严重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新官上任不出新思路、新办法,往往被看作无创新、没本事。在个人政绩和地方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官员容易作出倾向于个人政绩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摸索了一些适合地方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法定地位,导致旧事做不好难,做好也难,作出成绩是前任的,出了问题是自己的,新官避之唯恐不及。另外,监督缺位导致权力膨胀。新上任的官员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大,对人、财、物具有支配权,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一些官员被权力冲昏头脑,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甚至不惜竭泽而渔、劳民伤财。
不过,草创之功筚路蓝缕,继承之功同样彪炳史册。汉代曹参继任萧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前任定下规矩一律不变;“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杜绝希望“建功立业”的人,以守职勿失换来天下大治。我们党历史上同样不乏类似例子。山西右玉县地处沙漠,风沙成患,山川贫瘠。从解放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70多年来,18任县委书记围绕一张蓝图、一个目标,率领全县干部群众治沙造林,终于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县任职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五十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出绿波涌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甘当默默奉献的“种树者”,甘做前进路上的“铺路人”。
今天的新官会成为明天的旧官,此地的旧官也会成为彼地的新官。好的思路和做法不会因领导者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者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新官既要理新事也要理旧事。前任留下的规划决策,只要对人民有好处,不管制定者在不在任上,都应不折不扣地执行;相反,只要违法违规、不切实际、不利民生,不管出自哪任官员,都要否定和取消。
无论新事旧事,都是公家事业。“故凡居官,必先敢于负荷,而后可以有为。”为官者一定是敢于担当,而后才可有所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但从不甘于当太平官,而是心忧黎庶、报效国家,“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公元1232年,蒙古与金交战,元好问的好友李献能(字钦叔)为国捐躯。元好问悼念亡友,写下了《四哀诗·李钦叔》:“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一句“当官避事平生耻”,写尽了时代命运下的士人悲欢。
元好问诗中的“赤县神州”指的是金国治下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山阳笛”的典故出自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向秀怀念嵇康等好友的名文《思旧赋》,山阳是今天的河南焦作地区,是竹林七贤的故里,已在金朝治下百年。诗中悼念的李献能,祖籍河中,也就是今天的运城,是元好问的山西老乡,在《金史》中同列“文艺传”。李献能博览群书,以词赋见长,贞祐三年(1215)特赐词赋进士,廷试第一,授予翰林文字,是标准的状元郎。
面对金国的大兵压境,元好问和李献能的家乡忻州、运城很快陷落。在时代沧桑风雨飘摇面前,李献能选择了投笔从戎,他告别了翰林院,来到了金元两军搏斗的最前线。金正大五年(1228),李献能以镇南军节度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历官,正大八年(1231),改任陕州行省左右司郎中,为陕州经历官。陕州为陕、晋、豫三地交界,是兵家的战略要冲。李献能运筹帷幄、布置防线,完成了从书生到武将的转变,写就了人生中最华丽的篇章。然而天妒英才,在内忧外患的困局中,1232年陕州发生兵变,李献能在乱中被杀,年仅41岁。1234年,李献能死后2年,蒙古灭金。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李献能这样的人物。他们一朝入仕,便不甘于当太平官,而是心忧黎庶,希望报效国家。只要委以重任,便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将卑微之躯掷入时代深渊,无愧于士人的名节和操守。
我曾去过李献能的故乡,距离不远就是著名的风陵渡,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也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要道。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云:“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在历史转折、命运交叉的风陵渡口,个人的选择或许是如此卑微,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丝毫不会怜惜个人的生离死别。选择是对是错,自有后人评说。命运难以预料,唯有把握此心而已。发自心性的选择本身,反而超越了结果评价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国人推崇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决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无动于衷、得过且过,这已经成为经久不息的政治传统。《韩非子·内储说》中讲过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寓言;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讲到了夏天混日子得过且过、冬天自食其果、自取灭亡的寒号鸟,讽刺了不思进取、慵懒无为的士人;《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观音禅院调侃自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讽刺了一些得过且过的修行态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故事和寓言不胜枚举,都从侧面抨击了一些太平官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行事作风。在新时代的从政环境中,太平官、“官油子”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很多涛声依旧的官员纷纷落寞退场,君不见写《平安经》的那位公安局局长,最后的下场也毫不平安,留下了无尽的讽刺。所以古人说“当行于所当行,当止于不得不止”,要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您初到地方履新不久,有一些观察思考的空间是正常的,有一些求稳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时候主动迎难而上,反而把握了先机,比一动不动、错过时机,反而是真正的趋利避害,于您本人的事业宏图,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相信您会将旧事理得清楚明白,把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初审:路兆阳
复审:高红梅
终审:闫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