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   四平市人民政府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省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机关建设>>机关党建

四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06-24 15:46   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
给年轻干部的21封信⑥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时刻警醒自己,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现节选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胡淼森所著的《给年轻干部的21封信》一书中的文章,供大家学习交流。愿我委年轻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涵养优良作风,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在履职尽责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第六封信

如何看待人性善恶与贪廉问题

——关于亲友间赠与的讨论

近节贤侄:

  你上次来信,说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着实为你感到高兴。有恒产者有恒心,住房对于家庭的稳定和事业上升是很重要的。但又说远房表舅过来,非要给你留下五万块钱,退也退不掉,甚至担心伤及亲戚颜面关系云云,又不禁为你感到担心。我相信你的善良和真诚,也相信对方是出于一片好意。你在县城收税,他在外省做化肥生意,发生要求你办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的概率非常小,办成的可能更小,你不会因为这几万块钱就犯错误。你说考虑到亲戚的颜面,不好当面硬退。另外,现在廉政账户撤销了,即便没有撤销,这样交上去也似乎不太合适。老子说“廉而不伤”,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那么,原则问题和亲朋情义出现矛盾时,该如何处理?

  我主张你退掉这笔钱。最近他的孩子不是结婚了吗?可以找个机会登门拜访,带上礼物,以礼金的方式把这笔钱退掉,这样做不伤对方面子,你自己也能图个心安。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对法纪的敬畏,更是为了保持我们内心的宁静,守住人性的高贵。

  人性的本质是善是恶?古往今来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孟子主张性本善,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礼仪和法制就是为了把人性的光辉发扬光大;荀子主张性本恶,礼法是约束人性之恶的外在工具。西方人更相信人是自私的,具有趋利避害天性,而社会遵从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对人是狼”“他人即地狱”等,而所谓的民主不过是大家让渡了一部分自由权利给执政者,以换取在危险丛林中生存下来的安全。如果从性善的角度,就无法解释种种人性的堕落和罪恶,而如果相信性恶,就有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罪错麻木不仁。我也曾为这个命题苦恼不已,直到我读了一些唯物史观的东西,学会了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待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上层建筑,学会了从物质生产生活状况与现实处境来反观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内心,很多困惑由此豁然开朗。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善和恶对立统一于人性矛盾运动中,善长一分、恶去一分,善进一尺、恶退一尺。人性的改造就是扬善去恶、以善逐恶的过程。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一份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牢牢记住道德和法律基准底线,其人生追求才能合乎社会共同价值,才是安全的、健康的,才是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

  人性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抽象而孤立的人性善恶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总是在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的博弈与平衡中,作出理性化的选择,人的善恶养成也是一个过程。中国儒家信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法,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成德路径,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扬雄说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王夫之也说“性日生而日成”,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可以主动权衡和取舍自己的人性。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除恶是格物”,人就是在世间修行,砥砺自己的良知心性,最终到达一个圆融完满的境界,这样才能像王阳明那样在临终前感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们年轻时喜欢读冒险小说,《绿野仙踪》中多罗西的历险、《汤姆·索亚历险记》《匹诺曹奇遇记》《哈利·波特》以及中国的《哪吒闹海》《西游记》等,这些故事里主人公都会面临很多困难,为解决困难,找到法宝或者成功的秘诀,他会有很多朋友,也会有很多诱惑甚至凶险,而冒险故事的主线,就是主人公在朋友的帮助下战胜诱惑凶险,在达到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其实,人生在世的道德修行不也一样吗?善恶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也不能在温室中检验,只能在现实的炼狱中接受灵魂的拷问,才能做到文天祥所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样说起来难免有些抽象,我试着讲几则故事。

  三国时代有个横行乡里的恶少周处,和老虎、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经过陆机、陆云的点化后彻底觉悟,上山打虎、下海除蛟,最后战死边疆、千古流芳。

  隋炀帝的佞臣裴矩,在归顺唐太宗后面折廷争,铁骨铮铮,成了有名的直谏之臣。唐太宗称赞他:“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司马光认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更多是君明臣直的环境因素。但这也说明人是会不断变化的。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郭琇,初入仕途,因“贿通上权”而被上司汤斌(被誉为“清汤”)狠狠训诫责罚后,向汤斌保证洗心革面,回去后把公堂洗涤一新,立志痛改前非,最后成为弹劾权臣明珠的铁面御史,震动天下。

  这三则故事的背后,是中华文化中扬善去恶、明刑弼教的思想,这同马克思主义相信违法犯罪者可以通过教育等方式自我改造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把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结合起来,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革命主张,毛泽东同志讲“六亿神州尽舜尧”,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讲“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进行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习近平总书记也常说“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这些年你耳闻目睹了很多身边人的沉浮起落,其实全面从严治党这场自我革命中本质上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洗礼,每个人都在经历考验,都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反面的例子更令人痛心。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安,为了讨好西晋贵族,在达官贵人的车马扬长而去后,还对着尘土顶礼膜拜。金代诗人元好问写诗议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北宋有一对著名的“双状元”,哥哥宋庠和弟弟宋祁,时人呼之为“大宋”“小宋”。二宋少孤,早年生活贫苦。同朝为官后,兄弟两人的生活态度却相去甚远。宋庠“性俭约,不喜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宋祁则纵情声色,奢靡无度。据钱世昭《钱氏私志》记述,某年的元宵佳节,宋祁家中鼓乐大作,通宵达旦。宋庠看不下去,派人责问宋祁:“还记得当年咱们一起吃糠咽菜的苦日子吗?”而在宋祁看来,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如不及时行乐,岂不枉为官一场?

  人性改变了历史,历史却难以改变人性。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会随时变化的,人是会模仿的动物,在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趋利避害的天性,人会作出违心的行为,而当违心的行为没有后果,就会开启恶性的循环,欲望会上升,胃口会增大,最后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说:“要想看清楚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将权杖塞到他的手里,看他如何行权号令。”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名臣魏征四世孙魏扶担任主考官,重游贡院。忆及年轻时科考艰辛,他感慨万端:“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魏扶想到自己当年和众考生一样,多年寒窗苦读,今天作为主考官推己及人,一定公平公正取士,不辜负众考生,也不辜负自己年轻时的志向。

  为善除恶之难,难在初心难守。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最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王维诗中说要“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用意念克制内心的邪念。晚唐杜旬鹤写过一篇有名的诗:“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提醒人们时时刻刻警惕内心的欲念,稍不留神就会带给你覆亡的命运。

  跟你谈了这么多人性的善恶问题,其实是想告诉你,人性是善恶并存的,但为善去恶是不变的方向和艰难的功课。我说的万劫不复深渊,并不是指事情曝光导致的撤职丢官甚至身陷囹圄,而是指对内心道义原则的倾覆和戕害。

  互惠利他是人的天性,这个天性与善恶的价值评判无关,这一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性质也自会不同,后果也自会不同。出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赠予是正当的,出于怜悯、同情与正义的赠予是高贵的,相反,出于恐惧、谄媚、交换的赠予是卑微的,这同赠予的物品价值无关,只要你接受了它,在人格上就会自降身价,落到一个自我鄙视的境地。现实中,不少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给贪腐行为“定规矩”,有的规定每次收钱不超过一定数额;有的“关系不好的不收、信不过的不收”,以此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有的在职时只办事不收钱,退休离职后再收取好处,企图实现“权力期权化”……这种所谓“有选择”,其实是整个防线的松动,整条底线的后退。你今天接受了远房舅舅的赠予,可以说是灰色地带的行为,因为无从判断,所以无从发觉和认定,哪怕之后被别的事情捅出来,也只会按照纪律规定批评处理,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人意动神摇的一瞬间,最能考验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当你反复掂量后认为无害、安全,然后心安理得收下,这本身就是一种堕落。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社会不是仅仅靠法律治理的,德主刑辅,法治与教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内心要信奉天下为公的法则,行为要遵循社会的伦理规范,才能不辞辛苦、兼济天下。否则,只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加上一些经济上的算计,这样的“廉洁”不过是浮于表面的“演戏”而已。我比较欣赏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法律之上,更重要的是道德。我也相信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精神科学的基本功能是人的教化,提升人的人文性,将人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机械主义的工具。教化的本质就是道德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建构一种有机嵌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安静文化,不是歇斯底里的亢奋,也不是泯灭人性的献身,而是虔诚与敬意、温情与淡泊。孔子说“南方之强”胜过“北方之强”,宽柔以教,给人一种内在的坚韧。道生德蓄,悟道之后体现为日常行为就是德,“道”与“德”的分裂就是假道德。

  接受不属于自己、不靠自己勤奋劳动获得的东西,在道德上是立不住的,在境界上也是很低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人既然有幸生于世间,就要在谋求温饱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天分与才能,作出一些能留在世上的东西,特别是在成年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多要注重的维度不是索取,而是输出,也就是能贡献和奉献什么,这才是为善去恶,才是真正彰显人性光辉的选择。当然我不是让你不食人间烟火,但在保证温饱小康的前提下,还是尽量靠自己的努力,赚取合法的报酬才是正道。清廉背后是道义,失节害道。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孔颜乐处,就是身居恶义恶食不改其道的士大夫精神。朱熹也说“君子安贫知命,财富应取之于正道,非道则一介弗取”,这种“非道弗取,重义轻利”的精神,是从政从业者的基本准则。这不是泛泛意义上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恰恰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尊重和爱惜。不劳而获、非分之得,都是如镜花水月一般虚妄,作为新时代的公职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其背后的深意。

  物各有主,人各有志,只有各有各宝,方能各自安好。你跟表舅是血脉同宗,借这个机会,艺术地拒绝他的好意,于你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修行。

 

初审:路兆阳

复审:高红梅

终审:闫大兵


[纠错]